2020年10月10日至18日,第12届卢米埃尔电影节在法国里昂举办,本届电影节的“卢米埃尔大奖”颁给了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
社会问题电影的“垦荒者”达内兄弟是当今影坛著名的导演组合,他们执导的影片《洛塞塔》和《孩子》分别于1999年和2005年斩获戛纳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儿子》则斩获2002年戛纳影展最佳男主角奖;2008年,两人凭借《罗尔娜的沉默》一片获得戛纳影展最佳剧本奖。达内兄弟的电影极具个人风格与现实指向,他们以近乎纪录片的方式自然地透视各色底层人物的生活,冷静思考,视角锐利。
卢米埃尔电影节由戛纳电影节总代表蒂耶里·福茂(Thierry Frémaux)和法国导演贝特朗·塔韦尼耶(Bertrand Tavernier)主办,电影节活动以挖掘影史经典、放映修复版老电影为主,近年也开始举办新片首映。电影节设立“卢米埃尔大奖”,旨在嘉奖电影人和电影界著名人士,这个奖项也有“电影界的诺贝尔奖”之称。此前三年得此殊荣的分别是王家卫、简·方达和弗朗西斯·科波拉。
今年,戛纳电影节受疫情影响停办,而在福茂的坚持下,卢米埃尔电影节影展得以如期举行,此前入围戛纳的作品也有近半数在里昂放映。
近日,六点推出了一书,收录了达内兄弟的电影创作笔记与《单车少年》《两天一夜》两个剧本。出版于2015年、断货已久的此次也与《影像背后II》一起重印,为读者、影迷带来更全面的达内兄弟影像背后的世界。
本文为《影像背后1991—2005:吕克•达内电影手记》的代序,作者是电影导演舒浩仑。文中,舒浩仑回忆多年前带着电影《黑白照片》参加马拉喀什电影节时与达内兄弟的交往,也谈到了自己对达内兄弟电影中人物“生命力”(life force)的理解。
我看的第一部达内电影是《罗塞塔》,他俩凭此片第一次拿金棕榈。刚看完后,我的感受是故事超级简单,但导演怎么能拍得这么真实,这么富有戏剧张力。有评论就说这是因为他们用了手持摄影机、长镜头、非职业演员的缘故,还说非职业演员那种天然的质感是专业演员无法企及等云云。那么,问题来了:这三板斧似乎并不难学啊,为什么模仿达内兄弟风格的电影看上去都那么假,更谈不上什么戏剧张力?
后来,我携自己的电影《黑白照片》参加马拉喀什电影节时,遇到了达内兄弟,就和他们讨论起他们拍电影的方法。当时,他们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每天早上先和演员在片场排练,排到我们觉得差不多时,我们就会把摄影、灯光等制作团队成员喊进来实拍。”这和先前外界的想象完全相反,大家以为他们就像拍纪录片一样即兴拍摄,拍到什么算什么,以此来呈现所谓的“生活的质感”。电影节过后,我就收到了达内兄弟寄来的他们电影作品的DVD套装,其中大部分电影都看过,唯独没看过他们的处女作《一诺千金》。
今年6月,好友王恬(本书的译者)从巴黎打来电话说,她把达内的创作手记译好了,想请我为中译本写个序。看了手记后,我才知道《一诺千金》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处女作,他们之前还拍了两部故事片,是那种大兵团作战在工业体系下拍成的电影,但他俩对这两部电影很不满意。
1992年6月25日,兄弟俩一番长谈后,确定了此后拍电影的方向——“小成本,(故事、背景、服装、照明、团队、演员)的全面简化。有我们自己的团队,找真正想与我们一起创作的演员,不会因其职业性而妨碍我们的创作”。然后,他俩开始写《一诺千金》的剧本。经过三年多的等待和挣扎,终于在1995年年底开拍。该片后来入围戛纳的“导演双周”单元,但更重要的是,兄弟俩找到了自己创作电影的方法。
达内兄弟寄来的DVD套装中正好有《一诺千金》,看完后,我被电影深深地打动了,尤其是小男孩把父亲的脚拴在铁链上的那场戏,导演处理得太好了,把父亲的恳求和男孩的不忍拍得淋漓尽致,但又那么真实。而且,达内兄弟也真的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履行自己的电影诺言,到今天仍然不忘初心,依旧用全手工、个人化的方式来拍电影,真的是一诺千金。
在一次访谈中,达内兄弟说,拍电影时他们一直在寻找戏中人物的生命力(life force),如果在一场戏中看不到这种生命力,他们就会找出问题在哪儿,然后重拍,直到这种生命力自己跳进摄影机。这种生命力到底是什么?他俩在访谈里没有详说。
其实,这种生命力就是一种戏剧张力和艺术真实(比实际生活更真的真实)的混合体。
三、所有的电影都是按剧本顺序拍摄,而不是为了省钱按场景、地点来规划拍摄。
四、每天早上他俩先和演员排练当天要拍的戏,直到他们和演员找到了感觉,才会把摄影、灯光、录音等工作人员喊进来开拍。
五、因为他俩要求摄影师去捕捉演员的表演,而不是演员去迁就摄影机的机位,所以他们要求灯光全部采用大散光,从而让演员在戏中毫无顾忌地走动。
六、一部看起来可能很简单的电影,他们往往要拍三个月,而且拍完后场景不拆,因为他们在剪辑时,一旦发现哪里不对就要补拍。
七、他们会把有些对话戏放在不同的场景下尝试,直到他们需要的“生命力”从表演中跳出来。
换句话说,达内兄弟并没有手握什么电影拍摄秘笈,而是老老实实地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所以他俩坚持电影的情节可以简单,但戏必须要有生命力,而且还要关注社会问题。比如,电影《罗塞塔》的上映,令比利时政府意识到中小城市青少年失业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制定了新的劳工法案,被称为“罗塞塔计划”。
本书的后面还附了达内兄弟三部获奖电影的剧本,这也是他们的电影剧本首次在华语世界出版。因此,无论是对欧洲文艺电影的粉丝还是专业电影的工作者来说,本书都堪称弥足珍贵的一手资料。我尤其要把本书推荐给那些在影片中追寻生命力的有志电影人。
《影像背后》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电影创作笔记,记录和分享了达内兄弟在构思创作《罗尔娜的沉默》《单车少年》《两天一夜》等知名影片过程中,对于剧本方方面面细节的思考、修改,对于演员的选择、机位的运用,以及电影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思索等等,其中亦包含了面对观众、媒体意见的反思和创作过程中汲自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领域的灵感源头。
第二部分是笔记中提到的两个剧本:《单车少年》和《两天一夜》。第一部分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一部分中得以具体呈现,即便没有观看过影片,读者也不难通过剧本文字,感受到达内兄弟的影像魅力及艺术造诣。
本书不仅有助于电影爱好者更好地欣赏达内兄弟的电影作品,更可供导演、编剧乃至电影学者进行研究、讨论和借鉴,作为“作者电影”的第一手文献,甚至是研究欧洲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切入点。
《影像背后》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电影创作手记,记录和分享了达内兄弟在构思创作《一诺千金》、《罗塞塔》等知名影片过程中,对于剧本方方面面细节的思考、修改,对于演员的选择、机位的运用,以及电影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思索等等,其中亦包含了面对观众、媒体意见的反思和创作过程中汲自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领域的灵感源头。
第二部分是手记中提到的三个剧本:《儿子》《孩子》和《罗尔娜的沉默》。第一部分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一部分中得以具体呈现,即便没有观看过影片,读者也不难通过剧本文字,感受到达内兄弟的影像魅力及艺术造诣。
《影像背后》于2015年首次出版,断货许久,此次与《影像背后II》一起重印,为读者带来更全面的达内兄弟影像背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