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的在国企上班,不经常遇到;女的在楼下开便利店,我经常去那里买东西。去的次数多了,偶尔也聊聊家常。
一次,女的提起自己的婚姻状况,内心的憋屈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细说男的各种罪状,衣服不洗,大小事不管,对老婆孩子冷漠无视,他们已经分床睡十来年了,要说爱早就渣都不剩了,但两人一直默契的从未提离婚。
在观察和窥探了不少中年夫妻的生活以后,我发现无性、无爱、有婚姻形式是大部分中年夫妻的现状。腾讯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60.1%的成年人婚后性生活频率会降低,尤其是婚后5-7年,几乎接近于零。
他们既过不好眼前的生活,也没有足够的魄力离婚重新开始。持有的想法基本为:反正人生已经过半,再寻找幸福已经不可能,何必大动干戈的离婚,凑合过吧。他们对婚姻、生活的态度都极其消极,似乎幸福这件事像DNA一样不可更改。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家庭、相貌、性别、生活时代,但即便如此人类依旧可以选择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是分开我们人和其他物种的根本因素。
中年人婚姻的乏味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在有意无意中被人性的懒惰愚昧拖进了没有鲜花的泥淖。事实上,这个世界不存在理所应当幸福的婚姻,任何一份走过风雨的美好婚姻,都是当事人千百倍努力经营的结果。
而婚姻这朵花需要的养分,恰恰是大量已婚夫妇最容易忽略的,一是生理需求,即性生活;二是心理需求,即有效沟通。
美国学者托马斯·拉科尔说过:“对于人类来说,性不仅仅是性,性是一种语言,是一座桥梁,是从孤独通往亲密的所在,是建立彼此相属的熔炉。”一对男女若性生活不和谐,这段关系注定很难持久,成年男女需要性,这是基础科学,和是否荒淫无关。大量研究表明,那些性生活协调的夫妻通常关系更亲密持久。
累、没兴趣、要加班、要照顾孩子,都是他们推辞过性生活的理由。虽然基于人类对异性肉体好奇的规律,男女在进入稳定关系一段时间以后,的确会彼此大减。但对伴侣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人本身性需求的减少。
人的生理需求不被满足,只可能导致两种结果,要么在婚姻意外寻求满足;要么压抑,导致自己身心俱毁。性生活的不协调是很多夫妻发生矛盾的本质原因,但人之所以特别,不就是因为我们会思考吗?会通过理性解决问题吗?
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斯托布认为:消极旁观者所产生的否定,无法创造心灵的连接,可能会导致持续加剧的痛苦和绝望;而积极的倾听与专注,可以容纳消极的情感,建立彼此连接的空间。
常常将浮于表面的干涉当做对对方的关心在乎,对方一旦不领情,便大骂对方狼心狗肺。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脾气,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仅仅只是陪伴,安静的陪伴。
当对方情绪不佳的时候,你不需要着急帮对方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温柔的陪着他,用行动抚慰他焦灼的内心。因为每个人的问题都需要当事人自己去解决,即便是再亲密的爱人,也无法代替另一半活着。
很多人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明明用一句“我在”就能解决的时候,非要争论。任何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伴侣来说我们只要扮演好积极的陪伴者,认真倾听他,不随意否认对方的情绪,一段亲密关系就有极大的概率走向美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