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法国音乐人,曾为法国知名电视台Cannal+多部纪录片作曲;他是唱片制作人,曾拥有三家工作室,制作摇滚、流行、爵士等风格的唱片。2007年他来到北京,和朋友将崔各庄地区一座近1800平米的旧厂房改造成了一家小剧场,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演出。他叫菲利普·布维 (Philippe Bouvet),一个因音乐与崔各庄结缘的巴黎人。
欣赏优雅的演奏是观众购票的理由,营造一个完美的舞台是菲利普的追求。搭配幕布、调试灯光、测试调音台,静候排练。多年以来,每场演出前,菲利普依旧条不紊、一丝不苟地做着每一件事,每一次都如同第一次筹备音乐会一样。
上世纪末,这个在巴黎事业有成的音乐人开启了与他的中国之旅:1996年至2004年间,因工作原因,菲利普经常到中国西南部地区寻找创作灵感。2007年,菲利普将一座位于崔各庄地区、面积1800平米的废弃厂房,打造成一个面积只有300平米的音乐小剧场,名字叫“璃墟剧场”、还有一个国际化的名字是“La Plantation”。其钢结构的外立面建筑设计和带有画廊、艺术品展示空间的内饰风格是菲利普的骄傲。
“剧场是需要灵魂的,尽管没有演出,每天我都会在这里,联络中外音乐家、安排演出、设计海报、和不同的人见面。一场一小时的音乐会,至少要筹备三个月的时间。”
在菲利普的悉心经营下,璃墟剧场从2013年起步入正轨,每个周末都会举办两到三场音乐会,有来自法国、巴西、挪威等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演奏古典乐、爵士乐,还有尔族、彝族、藏族、等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家在此演出。
菲利普的观众大多数都是中国人,他们有的是住在崔各庄地区附近的常客,有的从几十公里外来听音乐会,还有一些观众为了能欣赏到自己喜爱的艺术家的演出,专程从西安、上海等北京之外的地区找到这里。
在这个世界音乐交汇的舞台上,钢琴、大提琴、萨克斯、单簧管、手碟、吉他、电颤琴、马林巴琴、马头琴等各种特色乐器交织出不同的旋律。
“(在法国)无论在面包店旁、还是商店旁都会建有一个剧院。人们走路去、骑车去,像自己家的一样,每天都能看一场演出。”上世纪60年代,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政府推行了一项旨在让艺术全民共享的文化政策,在全国每个市镇、每个乡村都设立文化场所,让所有人能享受到在“家门口”上演的音乐会、舞蹈、戏剧等演出。这一主张为法国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大国奠定了基础,也深深影响着菲利普在中国从事的这份事业。
在中国,有不少来自法国及各个国家的知名文化场所昙花一现,绽放一时便很快凋零。而菲利普的璃墟剧场在北京崔各庄创办了整整十年。尽管他也为各种不同的问题所困扰,但这个坚信“强者不会被击败”(L’homme fort ne se bat pas)的法国人,希望剧场能继续在崔各庄为观众上演更加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