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 首届“兵团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微课评优活动获三等奖
2019.9 作为课题《探究思维流程图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负责人获2018-2019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研究成果三等奖
物理学中的公式,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即该力对物体做的功。我觉得与我这次的心路历程很相似,首先想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功”,那么必然有“力”,但是如果我的“位移”与“力”垂直,那么就是在做“无用功”。所以想要成功,第一步要有目标——功,第二步要为目标付出努力——力,第三步不能只埋头努力,也要及时校正自己的方向——力方向上的位移。
我自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兵团二中工作,在学校、科研室和年级组的帮助下成长了许多。初登讲台,心情忐忑,不知道能否快速进入角色独当一面,是学校给予了我们青年教师有力的支持,提供了发挥和成长的平台。办公室里,各位前辈老师都很热情友好的帮助青年教师,会在一些问题面前给我们提出一些友善的建议和解决的办法,让我们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科研室给青年教师组织了培训活动:校长面对面,教科研前辈、班主任的经验交流和经验分享,抑或读书分享会等等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令我们青年教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初期就培养了正确积极的心态和明确的前进方向。
其中一次青年教师培训是由张国治老师主持的围绕他成长的一路为主题的讲座,这次讲座让我从之前的迷茫走了出来。他不仅教学能力杰出,还是发表文章达人,每学年都有很多篇文章发表,甚至开创了指导学生发表文章的先河,也登上过杂志的封面,还在学校成立了“数学写作联盟”。“国治哥”在讲座中将他从零起步到现在的经历娓娓道来,讲解了他是如何“出力”在合适的方向产生 “位移”,做出了现在的“功”,讲座中我感觉心中的目标愈发清晰,也思考了许多如何达到目标的规划。
同时对我大有裨益的,还有在师徒结对中,我有幸成为了王小锁老师的徒弟。王小锁老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一支粉笔、一个黑板,“锁哥”就可以呈现一个精彩、严谨又不乏趣味的课堂。”锁哥”教给我的,不论是教学、教育还是为人处事,都让我受益匪浅。
而在刚刚过去的夏天,我带着这些在兵二工作学习到的教学经验和想要在自己专业领域获得一些成就的热情回到我的母校继续读研。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两相印证,又让我的教学思路更加明确。学习期间,我十分荣幸跟随我的导师在光催化材料方面做研究实验。我们研究的方向是将超薄MoS2与AgBr复合在一起探究样品的光催化活性是否会比现有材料性质更好,于是开始了艰辛又漫长的实验道路。
首先为了合成样品,保证样品的稳定性,我们将超声清洗和避光搅拌都设为了24h。超声清洗这一步由于超声清洗的仪器设置时间有限,最多只能设定8小时,就意味着一次完整的24h清洗需要设定三次时间,这仅仅是一份样品的清洗,实验不是总能成功,我们还需要预备多份样品,但我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有任何的成功背后是轻松的,所以在成功之前我的“位移”几次偏离使得做了几次“无用功”。
而如果合成样品后再离心后取样发现样品品质不够,比如下图样品离心后的上清液与无水乙醇无很大差别,那么就说明样品并没有很好的合成,过去的这两个24h白费了,就算实验周期很长,也要从头再来。
在失败的实验后我们反复反思超声功率、离心转速、时间的合理性,进行了四次的合成,终于在第五次成功了,推进到下一个实验步骤,接下来进行氙灯光照半小时,每5分钟取样,研究样品的光催化活性。
最后投稿的程序遇到了诸如语言、针对审稿人意见进行大修、e-proof使用等等的困难,但所幸都逐个克服,我们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又一次重新制备样品一一修正并回复Response Letter,最终收获了审稿人的认可。
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很喜欢跟学生谈谈物理学家再得出书上的定律、定理,探究未知的物理量的过程之曲折,对于光的本质讨论了两个世纪之久,架构量子物理的世界多少物理学家投身其中,为了测出微小的物理量想尽办法巧妙的用扭称力矩来放大,这些艰辛的努力和巧妙的思维,书上仅仅一行铅字是体会不出的,与物理学史上这种种相比,我经历的困难实在不算什么。拼搏SCI的经历虽然坎坷,但最终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对研究和文章的肯定,还有精神和态度的肯定,坚持不懈的耐心与对每一个细节严谨严苛的态度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或许以身作则能让学生在高中的学业拼搏中具有这两种品质,也想让学生在物理公式中体会到想要生活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