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8年圣诞节,赫梅尔尼茨基在基辅举行了一次欢欣鼓舞的入城仪式,在那里他被称为“受波兰压迫者的领导者、救星、救世主和解放者……罗斯的著名统治者。”1649年2月,赫梅尔尼茨基在在佩列亚斯拉夫与由议员亚当·基西尔领导的波兰代表团谈判时,称自己是“罗斯唯一的统治者”,并称他“在乌克兰、波多里亚和沃尔希连……在他远及利沃夫、赫乌姆和哈里赫的土地与侯国上,拥有足够权力。”这对波兰使节来说,其意思很清楚,就是赫梅尔尼茨基已经不把自己仅仅看做扎波罗热的统治者了,他把自己看做乌克兰的统治者,并开始宣称继承罗斯法统。一篇在维尔纽斯写就,对赫梅尔尼茨基的赞美词是这么解释的:“在波兰,是国王约翰二世;在罗斯,是酋长博格丹·赫梅尔尼茨基。”
在开始的军事胜利过后,国家建设便开始了。赫梅尔尼茨基的领导才能出现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军队上、在政府上、在财政上、在经济上、和在文化上。他带着他在政治方面的敏锐眼光,让扎波罗热部落处在它的指挥官——新乌克兰国家的最高权力者的领导之下,在他的统治下统一乌克兰社会的各个方面。赫梅尔尼茨基构建了一个新的政府体制,并加强对军队与民事方面的管理。
这一时期,同时代的新政治家与军事领导人出现在前面:伊凡·维霍夫斯基、帕夫洛·特特里亚、达尼洛·内柴和伊凡·内柴、伊凡·博洪、赫雷霍雷·胡利亚尼茨基。一个新的精英阶级出现在哥萨克酋长国,这些精英来自于哥萨克上校、官员和军队指挥官。这些年来,这些精英在面对俄罗斯对哥萨克酋长国主权的抑制时,维护了哥萨克酋长国的主权。但是他们也要为赫梅尔尼茨基时代后的毁灭时代负责,这个时代最终让赫梅尔尼茨基时代的大部分成就毁于一旦。
赫梅尔尼茨基的事业在开始的成功后遭遇到了挫折,他和联邦都没有足够的能力稳定形势,把对方击败。接下来便是一段间战期,双方签署了几份和约,但是双方都并非十分遵守这些和约。自1649年春起,哥萨克方的情况变得不利,这时波军进攻的次数增多,这几次袭击也变得越来越成功。最后在1649年8月18日签署的兹博里夫条约对哥萨克不利。这份条约是在1651年6月18日的别列斯特赫科战役时哥萨克的另一次战败后签署的,在这里鞑靼人再次背叛了赫梅尔尼茨基,他们甚至看守酋长的战俘。这次战败对哥萨克而言是决定性的,哥萨克损失惨重(估计大约30000哥萨克伤亡),他们被迫签署了对联邦有利的比拉-策尔科瓦条约。这份条约随后被撕毁了,在随后的几年内,双方几乎处在永久战时状态之中。在这种形势下,克里米亚鞑靼人的角色便是决定性的——不让任何一边占优势。他们对保持乌克兰与联邦之间的势力平衡感兴趣,以阻止他们中的任何一方变得太强,掌握该地区实权。
在这种情况下,赫梅尔尼茨基开始寻找另一个外国盟友。甚至虽然哥萨克事实上从波兰独立了,新国家依然需要合法性——这在17世纪的欧洲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正统性可以由外国君主提供。为了寻求保护者,赫梅尔尼茨基在1651年与奥斯曼苏丹接触,互换使节。土耳其人提出让哥萨克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属国——就像他们对克里米亚、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所提出的一样。但是,与君主结盟的主意并非完全取决于全体民众和哥萨克的意愿,因此,赫梅尔尼茨基不再支持这个想法。
哥萨克另一可能的盟友便是东正教的俄罗斯。但是他们依然非常谨慎,且不再与乌克兰处于敌对状态。尽管赫梅尔尼茨基以同信东正教为由,向沙皇派了很多使节来寻求帮助,沙皇依然更愿持观望态度,直到1653年哥萨克-奥斯曼联盟最终强迫他做出决断。沙皇的主意被传到酋长那里。(前者也许更愿意将乌克兰掌握在手中)双方的外交活动变得更加频繁。
在一系列谈判过后,哥萨克同意承认沙皇的霸主地位。为了将条约定下来,一支由波雅尔瓦西里·布图尔林领导的莫斯科使团来到佩列亚斯拉夫,1653年1月18日,哥萨克大会也在这个地方召开,缔结条约。至于莫斯科公国和赫梅尔尼茨基签署该条约的真实目的为何,史学界还未达成共识。对于沙皇阿列克谢一世而言,条约使得莫斯科对基辅罗斯领土的要求变得合法,也加强了他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对于赫梅尔尼茨基而言,佩列亚斯拉夫首要地让起义得到了一名君主的合法保护,和一个友好的东正教势力的支持。关于赫梅尔尼茨基到底想建立那种联盟的问题,史学界有很多相互矛盾的观点,有些人认为赫梅尔尼茨基想建一军事联盟,还有些人认为赫梅尔尼茨基想让乌克兰成为俄罗斯的仆从国,还有些人认为赫梅尔尼茨基希望乌克兰完全并入沙俄。
双方对条约和联盟都打着些许不同的主意,这里就以一件向沙皇宣誓效忠时的小事为例:莫斯科使节拒绝先向统治者,后向他的人民宣誓,这几乎使条约破裂,这是波兰国王的习惯。从这一点上,赫梅尔尼茨基为此闯入教堂,并威胁撕毁整个条约。这件事最后只用一些补偿来收尾:条约中“对哥萨克的要求”这一部分被取消,条约保留。因为双方对乌克兰有着不同的目的,赫梅尔尼茨基所容许的自由权利遭到他的继任的否定。这在最后导致乌克兰完全并入沙俄,和后来的俄罗斯帝国(与苏联)。
佩列亚斯拉夫条约让这个地区的政治版图发生了改变——沙皇俄国开始参与这个地区的事务,而哥萨克过去的盟友鞑靼人加入波兰一方。这让鞑靼人可以和赫梅尔尼茨基更加无拘无束地交战,冲突也变得更为激烈。鞑靼入侵使得整个乌克兰地区的人口减少。哥萨克在沙皇军队的帮助下,在白俄罗斯将他们的仇恨施加于波兰人的财产上,并在1654年将波兰人驱逐出这个地方的大部分地区。另一势力——瑞典也加入到这场混战之中,使得形势更加复杂。但是,由于此前赫梅尔尼茨基一直在和瑞典人磋商,以协调对联邦的进攻,这种合作使他与沙皇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1656年,随着联邦处在崩溃的边缘,特兰西瓦尼亚的统治者乔治二世·拉科齐也加入其中。联邦的形势已是四面楚歌,除非奇迹显现,联邦就必然会灭亡。
瑞典人不满足于从波兰和立陶宛捞得的战利品,他们便将进攻的矛头转向老仇敌俄罗斯。这对赫梅尔尼茨基而言,会让事态进一步复杂化,因为他的盟友现在正与他的主子交战。除了沙皇与赫梅尔尼茨基之间的外交关系紧张之外,双方之间的一些其他分歧也浮出水面,尤其是在关于俄罗斯官员对酋长国的资金的干涉,以及对新解放的白俄罗斯的干预这个问题之上,就更为显而易见。让酋长最为愤怒的一件事是,沙皇在1656年于维尔纽斯单方面与波兰人签署条约。酋长的使节甚至不被允许参与这次谈判。赫梅尔尼茨基因此给沙皇写了封怒气冲天的指控信,谴责他沙皇佩列亚斯拉夫条约。赫梅尔尼茨基在愤怒之下,将瑞典人与沙皇相比,称前者比后者更正直可靠。
除了与俄罗斯关系紧张之外,哥萨克军队与他们在波兰的特兰西瓦尼亚盟友也遭遇了一系列挫折。结果赫梅尔尼茨基被迫与在家乡前线的哥萨克起义军交易。克里米亚也传来了坏消息,波兰的盟友鞑靼人正准备向乌克兰发动一次新的入侵活动。赫梅尔尼茨基虽然已经有病在身,他依然安排外交活动,有一次他甚至在床上接待沙皇的使节。6月22日他因脑溢血瘫痪,随后在1657年6月27日早上5点逝世。他的葬礼在8月23日举行,他的遗体从他的首都切赫伦运到他在苏博蒂夫的庄园,并葬在一座教堂里,这个教堂也埋葬着他的祖先。1664年,波兰贵族斯特凡·恰尔涅茨基占领苏博蒂夫,并命令将赫梅尔尼茨基与他的儿子蒂米什的骨骸挖出并破坏。
伊凡·维霍夫斯基(乌克兰语:ІванВиговський,波兰语:Iwan Wyhowski,?-1664年)是1654年至1667年间的俄波战争时的乌克兰哥萨克酋长,在位3年(1657年-1659年)。他是著名酋长与起义领导人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继任者。他在担任酋长时以其大体上的亲波政策而著称,但这也让他被亲俄哥萨克击败。
维霍夫斯基是奥斯塔布·维霍夫斯基(亚当·基谢尔担任基辅总督时基辅要塞的摄政官)之子,他是来自基辅地区,信仰东正教的贵族。他在著名的东正教学校基辅-莫希拉学院就读。在波服役期间,他被赫梅利尼茨基的哥萨克起义军于1648年5月在茹夫提-沃蒂俘虏,他因他文化水平较高,经验较丰富而获释,并晋升为哥萨克(或称为大臣,heneralny pysar),他也是赫梅利尼茨基的亲信之一。
在赫梅利尼茨基去世后,他获选为酋长,他试图找到平衡自1654年佩列亚斯拉夫条约后,俄罗斯那在乌克兰无处不在的影响力的力量。哥萨克上层集团和教会支持他的亲波政策,但是下层民众与普通的哥萨克士兵依然怀疑并憎恨波兰人,因为波兰人在很长时间内,将他们当农奴使唤。结果,由亚基夫·巴拉巴什领导的部分哥萨克提出将哥萨克波尔塔瓦团上校马丁·普什卡尔提为酋长候选人。反抗酋长的起义日渐增加。在维霍夫斯基的军队于1658年6月与亲俄哥萨克发生冲突时,起义的时机成熟了。维霍夫斯基的军队占优势,杀死了普什卡尔,并逼迫巴拉巴什出逃(他随后会被俘,处死)。但是,这很明显是窝里斗,大约50000人在这次冲突中惨遭涂炭。
随着其在乌克兰权力日渐攀升,维霍夫斯基试图与波兰人达成可接受的协议。在他的贵族兄弟尤里·内米利奇的支持下,维霍夫斯基开始与波兰政府谈判,签署哈蒂亚奇条约。在该条约中,乌克兰会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第三个,也是自治主体,处在波兰国王的最高统治权下,但拥有自己的军队、法院和财政部。另外,东正教信徒会得到和天主教徒一样的对待。原则上,这份协议会给予哥萨克几个世纪以来都未曾得到过的那么大的自治权和尊严。
但是,哈蒂亚奇条约从未执行过。在签署这一条约时,波雅尔阿列克谢·特鲁贝茨科伊率领大批俄军(根据文献,俄军兵数多达150000人;其中大约100000人围攻科诺托普,剩余的在试图跟随维霍夫斯基的哥萨克时被鞑靼人杀戮,结果减员20000至30000人)进入乌克兰。作为回应,维霍夫斯基带领60000名哥萨克士兵与波兰盟友,及40000鞑靼盟友抵抗俄军。俄军在科诺托普附近完败。但是,维霍夫斯基不能利用好这次胜利,俄军驻扎在几个哥萨克城镇的军队依然在抵抗,而他的鞑靼盟友因为克里米亚遭到独立的哥萨克军队的进攻,而不得不回去了。此外,由伊凡·博昆领导的亲俄动乱再次在哥萨克间爆发了。1659年,在乌克兰面对反抗其统治的第二次起义,维霍夫斯基不能控制要争夺权力,危险且一片混乱的军队,他只得辞去酋长的职务,退职到波兰去了。
不幸的是,他任职期间的亲波兰行为和愿意放下大权的态度救不了他。1664年,另一位哥萨克酋长帕夫洛·泰泰里亚视维霍夫斯基为潜在的对手,他以波兰人之手将维霍夫斯基逮捕,并把他处死。维霍夫斯基成为了同胞相残的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这次权力斗争破坏了17世纪后半期的乌克兰。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马泽帕(乌克兰语:ІванСтепановичМазепа,俄语:Ива́нСтепа́новичМазе́па,1639年3月30日-1709年10月2日),彼得大帝时代乌克兰酋长(在位1687年—1709年),出身于乌克兰哥萨克贵族家庭,父亲出仕于波兰立陶宛联邦。
最初,伊万·马泽帕在其父亲影响下,成为波兰国王的侍从,1659年—1663年成为外交官。
1663年,马泽帕离开波兰宫廷,回到故乡乌克兰。1665年曾在西欧接受军事教育。
1687年,马泽帕与沙俄的关系并不一定恶劣,但在北方战争中支持瑞典,据说是因为被醉酒的彼得大帝辱骂而心生不满,也有说法认为是他因为对沙俄土地的野心而被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拉拢。最后于1708年被沙俄军队击败,1709年在失望中病死。
他被认为领导了哥萨克反抗沙俄统治的大起义,近代以来,被看做是乌克兰仅次于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第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