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隔壁大国的话事人,印度总理莫迪虽然不乏种种令人吐槽的操作,但他能把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管得起来,哪怕是疫情期间也没有出现大乱子,不得不承认人家还是有些手段的。
然而和大部分国家领导人不同,他的家庭、个人生活却似乎一直都很低调、低调到了被人忽略的地步。
也许这和印度文化中的“苦修”传统有关,当初“圣雄”甘地不也是对自己的生活苛刻到极致,令旁人都不得不肃然起敬吗?
可惜这个规则放在莫迪身上,亏大了的却是他的妻子:虽然结婚已经有几十年,但“丈夫”在婚姻家庭中的存在感却几乎等于零,莫迪的妻子贾苏达本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活寡、负责伺候公婆。
莫迪的出身放在印度传统种姓体系中是非常低的那种,原生家庭非富非贵,只是靠着贩卖茶水维生。这样的起点最后能站上总理之位,可以想见莫迪从小就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
周围的人或许觉得这是小孩子异想天开闹着好玩,实际上这却更可能是他从小就明确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不满足于种姓限定的上限,一直都致力于改变自己的未来、跃升到更高的层级。
国民志愿服务团就是这样一个在印度知名度极高的组织,它自带浓厚的宗教色彩,投身其中的人不可避免地接受体能、思想等全方位的磨砺。
比如禁欲、不婚就是该组织倡导的一大理念,目的是为了保证个人对组织事业的绝对忠诚。
莫迪的父母虽然明知儿子加入了什么组织,但却显然也是“认为小孩子随便玩玩”的人之一。
在莫迪17岁那年,父母为他决定了婚姻,并要求他中断了求学之路。到了19岁,莫迪摇身一变成了已婚人士,他的妻子就是贾苏达本。
考虑一下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婚姻规则,不难推测——贾苏达本的出身不太可能高于莫迪的原生家庭,而低种姓的女性、又比莫迪更年长两岁,这位女性更不可能有接受较多教育的机会。
他们的婚姻没有能够平稳地持续下去:婚后三个月,莫迪就离家了,打算继续自己的道路。
要说他根本没有进入婚姻生活的心,又为什么要接受父母的安排、先是停学然后结婚?大概是因为他没有独立经济来源,只能依从父母安排吧!但不管怎么说,这一系列操作对女方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
在种姓制度的大环境下,国民志愿服务团如何改变个人命运?一般来说是通过若干年苦修,然后再通过组织成员运作,寻找契机进行社会阶层的提升。
不过,他很快发现种姓传统的力量极为强大且根深蒂固,想要改换种姓更是规矩森严,这促使他加入了印度人民党。
当然,国民志愿服务团本身就和印人党关系匪浅,这也使得他的资历成为一大助力。他就此进入政坛,开始从底层逐步往上攀登。
在此过程中,莫迪的妻子贾苏达本一直守在家中,一个人支撑起了本应双方分担的家庭重任,终日伺候公婆。
据说,婚后莫迪曾经与他法理上的“妻子”见过两面,一次是完成苦修之后回家,莫迪告诉妻子,你需要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也许你可以去当一名教师;第二次则是在寺庙中远远望见,但由于庙里人潮汹涌,他们甚至没有说过一句话。
关于“也许你可以去当教师”的建议,也许是莫迪试图为妻子指出一条路,让她提升自我、然后至少拥有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成就感,这样就不用把自己的全部生存价值都寄托在他这个丈夫身上。
贾苏达本秉持着一直以来对莫迪的敬重和服从,也从几乎不识字开始努力自学,最后真的在当地当了一名农村教师。
可惜哪怕是这样可贵的进步,也并没有换来莫迪的称赞或者肯定。他忙着向上走、忙着处理周围各种纷繁复杂的人事物,直到他终于成为总理的有力竞争者,人们才猛然发现他的履历表上竟然写着“已婚”。
如果以一个领导者对自己国民的标准来看,莫迪对贾苏达本并不算差——他努力站上更高的位置,如果能把整个国家导向更好的未来,那么贾苏达本作为国家的个体,自然也能得到好处;更何况莫迪也努力地为她的个人未来指出方向,鼓励她去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但是,如果以家人的角度来看,莫迪绝对够得上“丧偶式婚姻”的标准了。四十多年老婆守着活寡,公公靠儿媳送终,婆婆靠儿媳赡养,儿子在这个家庭中的作用几乎为零。
不过即使如此,贾苏达本对莫迪却始终从无怨恨。当莫迪忙着竞选的时候,她定期到寺庙去拜神,虔诚祈祷丈夫能够达成目标。
对于媒体的询问,她更是直言:只要他(莫迪)打电话给我,我随时准备回到他身边。
旁人看来,这种不平衡的夫妻关系比鸡肋还鸡肋,但反过来想想,也许在贾苏达本所处的环境里,她这样的境遇已经比其他女性好了。